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来钱来得快的小生意 > 新闻动态 > 山东又发现世界级金矿!有人说要感谢奸臣潘仁美,这是为何?

山东又发现世界级金矿!有人说要感谢奸臣潘仁美,这是为何?


发布日期:2025-04-13 16:55    点击次数:54


最近啊,山东那边传来个大新闻,说莱西这个地方花了整整16年时间,找到了咱们国家最大的一个单体金矿,里面的金子足足有580吨呢!这金矿啊,要是全开足马力挖,能挖上个36年。你瞅瞅,这事儿要是搁到国际上,那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金矿了,简直就是世界级别的巨型单体金矿床。

中国地方大东西也多,可容易挖到的好黄金矿并不多见。而在山东胶西北的莱州到招远那一块儿,从老早以前就是咱们国家挖金子的重要地方,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型金矿集中区。《书名号》里的内容咱就不多说了,反正就是特别厉害的那种。

说起来,经过专家们的仔细研究,发现在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春秋时期,齐国人早就跑到这儿来挖金矿了。

可有人却讲,山东那金矿能开采出来,还多亏了《杨家将》里头那个大坏蛋潘仁美,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今天咱们@以史为鉴 来一块儿说说宋朝的大将潘美,还有他跟金矿的那些事儿。

《杨家将》中,那位名叫潘仁美的大将,因为心里只有自己那点小九九,把国家大义都抛到脑后去了。他借着公事的名头,暗地里报复,害苦了爱国英雄杨业。这家伙,简直就是国家的蛀虫,欺君罔上,坏事做尽,让人恨得牙痒痒。

不过说起来,历史上《杨家将》里的那个潘仁美,他的原型其实是北宋的开国大将潘美。

说起潘美,他可不是那些小说戏曲里刻画的奸臣模样,他不仅是赵匡胤的铁哥们儿,还是宋朝的开国功臣呢。他跟着赵匡胤、赵光义两位皇上,一块儿打下了南汉、南唐、北汉,攻下了太原,出征范阳,还打败了契丹……

潘美那叫一个功成名就,活着的时候被人夸,走了以后还是好评如潮。

但在雍熙伐辽之战那会儿,宋朝北伐军的西路军统帅,见东路军败了,带着人马往回撤,结果路上指挥出了岔子,害得正带着百姓撤退的杨业撞上了耶律斜轸统领的辽军,最后杨业就这么牺牲了。

潘美因为打了这场败仗,官职被降了三级,最后被安排去做了检校太保这个职位。

潘美因为这仗,到了元代,名字竟被改成了潘仁美。这么一位挺好的将领,硬是被安上了奸臣的恶名,变成了民间故事里那个害国害民的潘太师……

山东招远县的县志里头写着,潘美竟然是中国有史以来头一个国有金矿,《玲珑金矿》的督办人。

潘美跑去招远管金子的事儿,他没选择在罗峰镇的官府那住,而是直接把管金子的地方放到了离玲珑金矿挺近的马山前头,就是现在玲珑镇前花园和后花园村那块儿。这俩村子啊,正好就是当年潘府的前院和后院,所以才有了这俩村名。再往潘府的东南方向瞅瞅,现今的琵琶岭那块儿,还建了个潘家城呢。老一辈传下来的故事说,潘美在那修了城来防贼寇,就是为了守住罗山玲珑那儿的金子开采。——《招远县志》

那时候,潘美驻守的地界儿慢慢就有了人家,聚成了村子,后来又越发热闹,变成了集市。这两个地方,一个被叫做潘家村,另一个被叫做潘家集,都是沾了潘美的光起的名儿。

在山东招远那片地方,可是个有名的金矿宝地。早在春秋战国那会儿,招远的老百姓就已经用上了古老的火烧石头炸金子的方法来开采和提炼黄金了。

唐宋那会儿,别的地方采金子都是先挖出带金的沙子,接着把这些沙子搁木盘上,拿溪水往木盘上一冲,金子就这么从沙子里冲出来了。不过,这种法子弄到的金子数量真的不多,关键是还特别累人。

山东招远那边,采取的手段可比别处先进多了。

宋代那会儿,有本书叫《萍洲可谈》,它的第二卷里说了这么个事儿:两个州的人炼金,得跑到溪边去淘沙子,用木盘子一点点筛,这活儿又细小又费劲。可登州和莱州那边挖金子的人,方法就不一样了,他们直接用大木头锯开,留下锯痕,然后把沙子撒上去,再往上浇水。沙子被水冲走了,金子就留在了锯痕里,这样一来,金子就好拿多了。

潘美调到招远去管《玲珑金矿》那会儿,听说他主要忙活了四件挺重要的事儿!

咱们先是尝试了“官置场监”跟“由民承买”这种组织方式,把官府来办和民间自办这两种方式放到一起,这么做呢,就让采金这事儿更有干劲了。

另一方面呢,就是得靠税监来收税,让大家积极交税然后去淘金。对于那些不愿意交税的淘金者,咱们得按照法律的规定,狠狠地处罚他们。

第三点呢,就是要好好整治一下黄金矿山那里的秩序,对那些总骚扰矿山的流寇啊、盗贼啥的,得狠狠打击,绝不手软。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潘美他头一回把火药爆破用到了采矿上这事儿。

火药爆破那可是当时采矿的顶尖招数,以往工人们都得在砂石里一点点淘金,可自从用上了火药爆破,岩石就先被炸得稀碎,淘金就方便多了,连那些藏在硬石头里的金子都能轻松搞定。这变化,简直就是中国采金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这个法子一用上,宋朝那些矿工挖金矿的速度立马就上去了,招远金矿的生产规模也跟着变大了不少。

《宋史》里头说了,宋朝元丰元年那会儿,也就是1078年,整个大宋全国的黄金产量一共是10710两。你猜怎么着?光是山东的登州和莱州这两个地方,黄金产量加一块儿就达到了9573两,这数字可不小,占了全国总产量的89%呢。

登州和莱州这两地的金子,大都是玲珑矿罗峰镇挖出来的,占了十之八九呢。

能有如此高的产量,潘美的贡献那绝对是少不了的。

不过宋朝同样也是儒学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候的当官的人呢,虽然觉得开采黄金这事儿行,但就是不赞成把挖金子当成那地方的主要营生。

宋仁宗那会儿,山东那边的金矿挖出了不少金子,皇上心里头一高兴,就琢磨着得给当地的官员们来点奖励。可谁承想,这想法刚一说出口,就被宰相直接给顶了回去。

王曾这个宰相跟宋仁宗讲:“要是金子采得太多,那老百姓都去挖矿不种地了,这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嘛,为了这事儿给官员发奖,可不太妥当!”(王曾说:金子要是采得多了,那放弃农业去干采矿的人就多了,这事儿咱可不能鼓励啊。)

并且那时候也有人把地震这类事儿都赖到了金矿开采的头上。

庆历六年那会儿,就是公元1046年,山东那边闹了场大地震,登州、莱州这块地方震得特别狠。当地的官员赶紧给皇上写了奏折,说:“现在这两个州开了金矿,招了好多老百姓去挖山开矿,阳气都给挖没了,所以阴气就趁机捣乱,搞出了这场地震。”

这位官员说啊,就是因为挖了太多金矿,把当地的阳气都给弄没了,结果呢,地脉就不稳了,这才引发了大地震……《书名号》里的内容咱可没改啊,就是按这个意思重新说了说。

元明清那会儿,招远这块地方还是挖金子的大户呢。

上世纪初那会儿,日本鬼子早就盯上了招远的金子,等到他们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时候,更是放出狠话:“就算丢了招远城,也不能丢了玲珑矿。”这话在《那段历史》里头可都有记载。

《玲珑金矿史》里头记着,日军占了招远六年多,抢走的黄金足足有52.8万两,换算下来就是16.5吨。那些矿工啊,在刺刀和皮鞭的威胁下干活,只要有一点不顺日寇的心,就被他们给杀了。

现在山东招远还是咱们国家特别关键的金子产地,这次在招远挖到了世界级的大金矿,对咱们国家的黄金家底和经济发展来说,意义可大了去了。

话说历史这事儿,咱们得聊聊《以史为鉴》里的那些事儿。里头的道理啊,说白了就是要咱们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它不单是讲讲故事,而是想让咱们从那些老事儿里头,找出点能用到今天的东西。用的方法也挺简单,没搞啥花里胡哨的,就是实实在在把历史的经验教训摆出来,让咱们自己去琢磨、去体会。这样一来,咱们就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历史的那些个波折起伏,到了咱们这儿,就成了前行的指南针,指引着咱们别走弯路,一路向前。

图来自网络

“潘仁美”在招远搞起了金矿开发——《走向世界》二零一三年的头一刊里就有报道。

聊聊山东招远市的金矿开发历史,这事儿中国地质大学的王建勇研究过。他深入探索了招远市金矿的开发历程。从早期的勘探到后来的开采,每一步都记录着招远金矿的发展历程。这不仅仅是招远的故事,更是中国金矿开发史上的一个缩影,展示了人们在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利用上的不懈努力。

聊起烟台,那《“烟台范儿”——烟台十大文化名片之招远黄金》可不能落下。招远那地方的黄金,可是烟台的一大亮点。说到烟台的文化特色,招远黄金绝对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仅是因为金子闪亮亮的好看,更是因为它在烟台的历史文化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招远的黄金文化,那可不是盖的,它代表了烟台的一部分底蕴,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烟台的独特魅力。

#百家说史#